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0:活动中孩子游离怎么办?

张诺诺 张诺诺的缙云风物 2022-06-08

一场自然教育活动中,遇到孩子不愿意参与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这也是让活动方和家长都容易头疼的事情,一个处理不好,会让双方体验感都非常不好,也可能影响其他参与者的感受。看到过好多次自然教育从业者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处理方法五花八门,有放任不管的、有极力劝说的、有让他们自由活动的,甚至还有干脆让不感兴趣的孩子进行第二套活动的……这个问题要怎么处理,教育先贤们也给到了一些启示。







孩子游离,没有问题


一场活动中,有孩子不愿意参与,各有各的原因。首先作为主办方,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是不必可少的,但是同时活动执行环节也是最不可控的,所以一旦出现孩子对活动表现出不感兴趣或者游离,不必立刻将这种现象归为活动的问题,以免影响现场的情绪。


引导员和家长也不必将这归于孩子的问题,觉得孩子无组织无纪律,不听话,不合群等等。要弄清楚孩子游离的原因,先来了解孩子。



在活动中游离的孩子,年龄段一般不会超过9岁。柯尔伯格说,这阶段的孩子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前习俗阶段,行事通常依据行为后果,具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阶段的孩子本来没有太多“团体”“纪律”之类的概念,做事情的时候判断标准往往就是自己喜不喜欢,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或者坏处。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所以当活动不感兴趣,有情绪,或者环境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等等,不参加活动几乎是本能。所以,不要从道德上去指责孩子。


也别指望孩子会看在其他成员的面子上,而委曲求全参加活动,服从团体的行为是在9-15岁阶段才会形成。那你肯定会说,不对啊,有的孩子在旁边看着看着又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不急,后面会说。







游离的孩子该怎么办


那游离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是额外安排好?还是放任不管好?或者让他们自由活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回到活动目标。如果你的活动是一场自然教育活动,那么你的目标是通过这个活动达到教育人和培养人的目的。



换句话说,这是一堂课。活动的内容,执行活动的引导员,参与的学员,周围的环境,活动的教具材料,共同构成了这个课堂,完成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游离的孩子也是在上课,如果还希望他回到课堂,那么不离开活动所处环境,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是必须的。对,没错,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游离的孩子在活动执行地周围游荡,如果不是情绪崩溃的情况,最好不离开活动视线。







唤回孩子,用活动本身的力量


活动正常进行,周围的环境、活动中的动作、声音、情绪等,构成了一整个学习的情境,这些情境里的刺激信息会不断传递给游离的孩子。这些信息会有着神奇的召唤力,对孩子不知不觉产生作用。这是托尔曼和班杜拉告诉我们的。


托尔曼说,学习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的。不仅有表现出来的学习,还有看不见的潜伏学习,即孩子受到了学习刺激,就算没有激励,学习也是在进行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班杜拉说得更明确,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并且,这些习得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是由榜样的行为后果决定的。这就可以用来唤回游离的孩子了。



曾经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一直游离的孩子,前面几个环节都不参与,不远不近的在旁边看,最开始会想办法吸引我们注意力,邀请也不回,后来又不好意思回来,就那么拧着了。活动一直进行,除了每个环节唤回一下他,大家都不被他干扰。直到宝藏复制游戏的时候,他也主动跟在旁边参与,慢慢就融进活动中来了。


这个例子用在这里,是对理论的一个验证。作用原理是这样的,活动的环境,我们的欢笑声,孩子有新发现时自然的喜悦感,构成了学习的情境,都在向孩子传递:“这个活动很好玩,我也可以完成。”的信息。这对游离的孩子,是一个潜在学习的过程,虽然他只是在旁观,也一样在学习怎么参与每个环节的活动。正在参与的孩子的欢笑喜悦,是榜样行为的正向结果呈现,对游离的孩子和参与的孩子都是正强化。正强化促进行为发生,所以游离的孩子慢慢就被活动唤回来了。







活动设计者能做的事


写到这里也就比较明白了。孩子游离是孩子的事,唤回孩子是活动的事,而怎样让活动具有吸引孩子的能量,这是设计活动时该考虑的事情。活动执行流程是最不可控的,而设计活动是可控的。这个时候引用一下盖娅的六字真言“目标!目标!目标!”和行前准备须知就很合适了。



如何设计出有吸引力的活动,激发出孩子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这是盖娅中级自然体验师培训的内容。(嗯,作为一个盖娅自然体验师,我就自动推荐他们的好培训了。


而作为家长,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游离了,应该做什么呢?嗯,首先,不要苛责和劝慰孩子,自己也不用太紧张。如果活动主办方专业且靠谱的话,就信任他们吧。你也是参与者,好好参与活动,一起把孩子唤回来。







总结


所以总结一下:1、孩子在活动中游离很正常,要允许这种行为。2、游离的孩子如果情绪正常,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不宜离开场地,就让ta在旁边看着。3、唤回孩子的是活动本身,活动开始前好好设计很重要,活动执行中,让活动顺畅进行很重要。4、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你也是参与者,努力在活动中和其他人一起把孩子唤回来吧,相信自然的力量。


特别说明一下:1、本文的理论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下的孩子,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游离更多要考虑活动本身设计与参与者心理不匹配的问题。2、这是一系列学习笔记中的一篇,欢迎讨论,敬请指教。


理论依据


学习与教学交互模式的五要素:(节选自《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环境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的本质:①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②儿童观察到的榜样行为后果,是影响儿童习得行为是否表现的关键因素。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符号学理论)

观点:①学习是有目的性的,非盲目的。②学习是对情境的整体领悟,而领悟过程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③学习是S-O-R的过程,S是刺激,R是反应,O是意识。④潜伏学习:未强化时学习也在进行,只是未表现出来。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节选)

前习俗水平(0-9岁)

特征:依据行为后果行事,做事倾向于避免惩罚与获得奖励。(此处的惩罚与奖励不仅指来自人的具体奖励。)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理论(节选)

亲社会行为:

1、内涵:个体在社会中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安慰他人……

2、发展阶段水平:

小学低龄及以前:享乐主义,自我关注。

特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小学中高年级,快要进入青春期:他人需求取向。

特征:他人有要求会给予帮助,觉得他人不需要帮助就不帮助,且不因为不帮助的行为而内疚。


1


PS1: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更新后不再按照推送时间排序,而改成了看人气推送。如果你还是时不时会想念我的文章,不想失联的话,需要你在每一次阅读后点“在看”。谢谢!


PS2:如果不方便点在看,也没关系,我的公众号偏重个人记录和分享,并不在意人气。更何况,人生是一条长河,我们各自在路上走,他日有缘又相逢,也是一件乐事。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尘世间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过日子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记录真实的人间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